民族融合、南北家训、南海文明……这场全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解锁新思路

发布时间: 2024-01-12 11:50:44来源: 浏览数 : 编辑: 3

  挖掘和传播冼夫人文化,如何跳出茂名一域?研究冼夫人对后世的影响,如何从中国家训史找到新维度?梳理全国冼夫人研究文献,提示学者往什么方向深入研究?1月8日,一场全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在茂名召开,国内5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一些新思路在深入探讨中解锁。

  2024年全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是“我待四方客,唯用一好心”2024茂名非遗文化旅游迎春系列活动的一环。由茂名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冼夫人与非遗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承办。

  聚焦民族融合

  为什么广东早已不被视为边疆?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刘永连教授在发言。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刘永连教授认为,冼夫人及其子孙在岭南的治理,改变了原来其生产落后、部落分散、相互侵暴、文化蒙昧的原始状态,促进了生产发展,统一了行政管理,传播了汉文化和儒家文化,使百越民族顺利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使岭南地区迅速消除边疆不定因素,而成为与内地一样稳固而发达的行政区域。

  研讨会上,刘永连作了《以冼夫人事迹为中心看岭南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主题分享。

  “广东背靠南岭,面向南海,作为中国南部对外交往最前沿的地带,至海南建省一直是我国边疆地带。然而我们在广东已全无边疆的感觉,而且在很长时期内广东一带已不被视为边疆,这是什么原因呢?”刘永连分析,这与广东很早就成为我国版图,并且这里人群、社会早就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而其中冼夫人及其族人在国家统一进程中多作出的贡献非常重要。

  刘永连说,我们都知道穆桂英、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但冼夫人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我们应该有立足广东,走向全国甚至中外交往的站位挖掘和传播冼夫人文化。

  聚焦冼夫人家训

  如何观察唐以后南方家训增多的现象?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舒健副教授在发言。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舒健副教授认为,从冼夫人的家训内容和实践效果来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少有的能够融合家训的诸多要素的内容,值得深入发掘。

  舒健研究中国家训发展史。他在《从冼夫人家训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意义》的主题发言中说,目前关注冼夫人家训的角度主要集中面向两个层面,一是冼夫人倡导的廉洁精神,促进廉政建设;另一个层面是冼夫人的“好心精神”,倡导做人做事的好心精神。从中国家训发展史的角度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来看,冼夫人的家训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更进一步深入挖掘。

  舒健认为,冼夫人家训弥补了唐之前南方家训中妇女缺失的情况,其效果也是明显的,“他乡羁旅,号令不行,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从时间来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训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以前,家训多是北方的;唐以后,南方的家训变多起来。这个扭转的趋势正是冼夫人家训出现以后开始的。”舒健说,冼夫人的家族经历侧重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表明当时无论天南地北,华夏大地对家训的重视是不分地域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程中,南方少数民族的自觉意识和贡献,对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建设自古以来都是功不可没的。

  聚焦文献研究

  如何有组织地开展冼夫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陈华积博士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陈华积博士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冼夫人研究文献的情况。

  陈华积认为,改革开放至今,关于冼夫人的研究只有二三百篇,这个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少的。而他本人所从事的鲁迅研究,文献篇目多达五六万篇。

  根据陈华积的梳理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冼夫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90年代的冼夫人研究成果很少,主要集中在史料考证方面;2000年以后,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主题号召下,冼夫人研究成果开始增多,多从历史与文化与考察历史遗迹等方面多方拓展冼夫人的研究,同时也出现了文化比较、信仰研究、文学传说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冼夫人的著作也开始增多起来;2010年后,民族学材料、考古学材料与文献材料结合,历史学方法与民族学方法结合的研究论文与著作逐渐出现,关于冼夫人的研究也逐步走上专业化的道路;2020年后,出现了从非遗和文化传播角度研究冼夫人的论文,冼夫人研究更加多样化。

  陈华积进一步分析,目前冼夫人研究在年谱、年谱资料长编、研究史料汇编、研究丛书的出版等方面较为缺失;研究机构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研究者多为民间学者,而且都是自发进行研究行为,篇目较散,研究既不系统,也不深入,亟须组织性与导向性。

  聚焦南海文明

  如何把研究的眼界扩展开来?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史振卿教授在发言。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史振卿教授认为,环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把冼夫人作为地方重要的神祇进行祭拜,并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信仰的习俗,应该跳出茂名一域,从南海文明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在南海文明视域下,史振卿认为冼夫人是一位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一位南海“一带一路”的守护者、一位南海文明的传播者。

  史振卿说,冼夫人开放、包容、和平的精神跨越国家、语言、地域和民族隔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冼夫人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海外华人的一种精神纽带。冼庙在东南亚国家相对来讲,仅次于妈祖庙,是华人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等于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精神标识。通过对冼夫人精神的传承,使更多的华人在一起团结起来,得到更多、更好发展。

  史振卿说,一个文化标识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依靠学术引领、社会传播和政府支持3个方面。他建议,定期召开冼夫人国际学术论坛,把学术引领做强做大。同时不要把冼夫人信仰低俗化,根据时代需求进行革新,不断赋能冼夫人信俗的时代价值。

  从茂名出发

  以冼夫人文化研究促进区域发展

  研讨会上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高校。来自茂名高校的学者也从不同视角提出冼夫人文化研究的崭新观点。

  研讨会现场。

  聚焦冼夫人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冼夫人与非遗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姚国军教授认为,冼夫人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关系密切,需要观念上加以重视,实践上加以强化。他提出,应通过进教材、进讲堂、进实践、进研学的方式,让冼夫人文化融入中国高等教育。

  姚国军建议,茂名市外事部门可以向广东省有关部门提出开通冼夫人研学渠道,吸引港澳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到茂名研究与学习冼夫人,高校能提供研学场馆和对接师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聚焦冼夫人好心形象建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曾丽容认为,冼夫人在民间有广泛的信仰受众群体,说明冼夫人形象具有深入民心的精神根基。冼夫人文化关联的年例文化的繁荣,产生了民间节庆文化的价值。冼夫人对国事与家事的处理上体现的公平、正义的道德立场满足了民众朴素的社会愿望与情感需求。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华则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启思角度,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和拓新,在不同维度上丰富了冼夫人“好心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精神要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郑苏文博士聚焦礼制、动乱、移民与墟市发展,谈论明代岭南冼夫人信俗发展的动因。他认为,冼夫人信仰文化区内的演剧生态的形成,与移民关系极为密切。大量以福建人为主的新移民在明清后迁入广东西部与海南,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当地的文化生态。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历史系主任卢萍博士针对创新发展冼夫人文化旅游提出,集聚创意、技术、人才等资源,孵化文创IP,开发品牌衍生产品和沉浸式体验服务,将人们习惯的拍照式旅游变为观赏式旅游、体验浸润式旅游,才能让冼夫人文化在保护传承中赓续,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释放无限潜力。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赵启栋分析当代马来西亚高州华人传承冼夫人文化有三个特点:祖先崇拜与英雄敬仰的结合、吸纳本土神明的多神崇拜、借助华文网络媒体宣传相对有限。他认为,高州华人传承冼太夫人文化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后,由最初的祖先崇拜转向祖先崇拜和英雄敬仰的结合。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冼周认为,流量和“留量”(旅客逗留时间)都决定了一个景点的成败。打造冼夫人文化品牌,应有全域旅游的视野,那种依靠建一个园区关门收票的方式会使人们望而却步。另外在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上,冼夫人如果被定位为有求必应的神灵,能调动本地人却很难吸引外地游客,应当瞄准“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定位挖掘打造。

  【采写】南方+记者 刘栋铭

  【摄影】林梦湘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中文卫视网 联系电话: 备案号:京ICP备17067065号

Copyright © 2015-2018 北京市朝阳区旺座中心A座2206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